香港八極拳門總會
本會傳承傳統正宗吴鐘古傳八極拳及李書文霍殿閣八極拳
- 李大忠(1810--1874):
- 羅疃莊人道光廿年卅歲時(1840年歲次庚子)投于孟村鎮,受藝于丁、吳二位尊師門下,引進師兄王世同。 丁孝武請吳鍾爺女吳榮來察大忠,認爲孺子可教,並也收大忠爲徒,同吳永也收大忠爲徒。丁孝武晚年病重,大忠侍侯床前,丁孝武深受感動,抱病將技藝悉數傳授給大忠,並將吳鍾師所傳槍拳手抄本傳大忠。丁孝武去世後,大忠繼隨吳永、吳榮二師。後來有“南京到北京,大槍數李大忠”之說。
- 李大忠傳:子李貴章徒黃四海、杜鳳元、張化龍、韓鳳林、馬存毅等。
- 李貴章傳:子李萬成、李萬青、孫李樹森、李樹雲等,徒趙元起、孟光遠、王連文、王錫慶、張青恒、馬金龍、馬立朝、馬立慶等。
- “神槍李”李貴章
- 李貴章,字月芬(1855-1927)職業武師,滄州地區皆尊稱”李五爺”。羅疃八極創始人李大忠之子。自幼隨父習八極技藝,一生以“大槍李”名世。乃八極門第五代宗師,是神槍李書文的師叔。
- 承其父業在家鄉廣招門徒,掌羅疃李家八式房。有捻軍高手賊人八、九個,夜盜李家,李挺槍而出。賊人欺李年幼持械圍攻李,李臨危不懼用“巧女紉針”中賊首的哽嗓咽喉,賊首一聲哀號倒地。趁賊人驚疑李又連紮兩槍,快如閃電刺傷兩人。賊人背屍扶傷者逃竄,從此李名聲大噪。李大忠弟子杜鳳元,張化龍等也得李貴章代父傳武。
- 李貴章傳徒眾多達30餘名,其中尤以關門徒弟“神拳”王錫慶、“小太保”張慶恒等名聞武林界。其孫子“神槍”李樹森、李樹雲、李樹林、李樹春以及後來 徒孙“飛鞭”李贊臣等也得他的直接執授。
- 李貴章之事蹟載入民國22年《滄縣誌》,李貴章先生也是八極拳門早期重要傳播者。
- 李貴章傳徒:李萬成、李萬青、王錫慶、張青恆、劉勤修等。
- 高明山先賢
- 高井華老師1939年冬生於滄州鹽山縣,先祖高明山、爺爺高汝喜、父親高樹德皆為八極拳一代宗師,高井華老人自幼喜好練武,從父高樹德習練家傳八極拳深得父親真傳,全面繼承先祖高明山先賢所傳八極拳武術。
- 高井華老人平時在家務農為人低調很少外出展示自己家傳的八極拳,自改革開放以來村中的高家後人忙於生計以至大都放下了練武,高井華老人仍堅持督促高家子侄練習家傳的八極武術,自己在平日里除了下田種地就是練武及教授,直至仙逝都堅守著繼承和傳承家傳的八極門武術!
- 鹽山高明山所傳八極拳
吳鐘-吳永-高明山(祖)-高汝喜(爺)-高樹德(父)-高井華(子)
- 張景星傳:子張毓衡、徒李書文、韓惠卿、馬鳳圖、馬英圖。

八極拳門第六世先賢授業恩師鹽山高井華公
- 神 拳 王 錫 慶
- 王錫慶,鹽山後王莊人,生於清光緒十五年,先向王寶泰學了一趟小架子,如此自練了三年。後慕名前去杜風元處拜爲師。杜鳳元非常滿意他的這個徒弟,曾評論說:“錫慶能吃苦,很努力,心也正,是快好材料。‘暴殄天物聖所哀’既然是塊好鐵,怎能不把他鍛煉成鋼呢。”杜鳳元想起了功藝上乘的師弟李貴章,於是師徒同往羅疃。說明原委,李貴章欣然允諾收王錫慶爲徒。
- 王錫慶打的拳屬硬性力型,練時眉立目裂,眼射精光,出手如閃電,腳動似風雷,勢如疾風暴雨,狀似獅虎發威,異常兇猛,其鄉里父老形容他打拳的形象,似“天神惡煞,視之奪人心思,令人生畏。
- 八極拳的跺腳爲諸拳之最。王錫慶的跺腳功夫尤深,力大如夯,驚人心膽。鄰村有一燒鍋,相距裏許,深夜入靜,埋入地下的酒甕,可反其聲,可映其震。一次應朋友邀,師徒同往。主人家富,客廳待客,話及王錫慶的過人功夫主人請求一觀,師遂命王試之,王錫慶見客廳陳設華麗,華磚鋪地,恐拳打其上磚破物毀,乃告主人。主人答:“不妨事,磚若破碎,我當即更換,破多少,換多少,如何。”王錫慶已知其意,遂將力放開,一趟拳打畢,磚破六塊,主人驚訝不已。破轉換過,再練破九塊。主人撫掌大笑:“果然功力過人,真神拳也。”自此王錫慶得“神拳”美名。
- 王錫慶既然學練了一身功夫把式,勢必要與人較量比試,切磋技藝,驗證所學。若聞何處有名人,必訪之,深得武林同道稱譽。滄州王子平先生比王錫慶年長八歲,曾贊王錫慶“功藝高深,不可勝”。
- “ 鐵打的門户拳槍太保”張慶恒
- 張青恆字瑞星生於清光緒二十六年,原鹽山五姚莊人,是羅疃莊神槍李貴章李五爺的關門弟子,和大王莊王希慶是師兄弟,大王莊和五姚莊兩村相連緊挨著,王希慶張青恆都是身材高大魁梧,正好是“一套架子”(八極門里練對打對槍時對兩人的稱呼,就是練對打的伙伴)。
- 張青恆自幼習武術,臨村王莊武師杜風元在五姚莊挂棍演武認為張武藝出眾是繼承羅疃八極的合適人選,後經杜風元介紹拜羅疃莊神槍李貴章李五爺為師,由于張青恆身高力大武術出眾又聰明悟性極高,被李貴章收為關門弟子,並將武藝傾囊相授,據羅疃莊李家後人所述張青恆從師李貴章杜風元習武,兩老頭手把手的教直到五爺二爺故去,都未離滄州,深得二人全授真傳。民國九年在神槍李貴章李五爺杜風元杜二爺的主持下重續八極拳譜,由張青恆抄錄三本分別存于羅疃莊大王莊和五姚莊保存至今。
-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滄州鹽山設擂台比武,張青恆先賢所向披靡,擊敗多名高手未逢對手獲得第一名,被當時的滄州武術界稱為八極窩里的“神拳神槍太保張青恆”,獎狀至今保存完好。(摘錄于羅疃莊八極拳譜) 張公慶恒先賢,八極門第五世宗師!自幼習武,於滄州拳打巴虎、車輪大戰尹家橋、為守村莊降伏眾土匪……滄州八極拳發源地“ 八極窝”稱張爺為“ 鐵打的門户拳槍太保”張慶恒。
武當高道 明燈永照 傅承有序 萬古無失!
吴鐘八極門二世祖師畫像
- 八極參劈挂--- 馬英圖
- 馬英圖(1898-1956)滄州東南鄉楊石橋人。幼練習劈挂、八極。與兄馬鳳圖二人成爲張拱辰先生的弟子,習八極拳內招“六大開”,“八大招”及六合大槍等,成爲張之晚年入室第子。
- 1920年從馬鳳圖在河南加入馮玉祥部隊。民國十二年,馮軍與奉系李景林部“廊坊大戰”,馬英圖受馮軍前敵總司令張之江之命率敢死隊,持大刀短槍爲全軍開路,攻克天津,受馮玉祥嘉獎。
- 民國十六年,張之江赴南京創辦中央國術研究館,馬以西北軍官身份同往,爲武術館開創者之一。民國十七年(1928),中央國術館正式成立,馬任少林門長後來任一、二科長。隨即籌備第一次全國國術考試,爲制定國考規則,內部舉行散手和長短器械對抗賽,馬連挫名手,被譽爲國術館實力派之代表人物。在28年國考中所向披靡,因怕傷和氣沒有繼續打,後來名列優等。閉幕式上,馬與河南劉丕顯等爲出席大會之蔣介石、林森、戴季陶等表演紮槍、劈刺,獲好評。後來主要爲國術館教授班學員教授八極、劈挂、苗刀、大槍等藝。在中央國術館與郭長生先生、郝鴻昌組成研究小組,開創中央國術館劈挂、苗刀、瘋魔棍等技法。
- 日軍侵華時,馬在西北軍舊部劉汝明、宋哲元部任軍職或武術教官,培養的大刀隊殺得日本侵略軍膽戰心驚,爲中華民族解放做出一定貢獻。1949年隨傅作義部於北京起義,後潛在甘肅省涇川縣務農。
- 馬英圖先生性格剛烈豪爽,他教導過的後學無不感念之。馬擅八極、劈挂等藝,器械善雙手刀、劍法及棍法,摔跤、舉重、劈刺,騎射亦受衆人推崇。他最重實用技藝,長短拳法,剛柔勁道兼用,故戰多取勝。
- 羅疃八極嫡傳大槍李樹森李樹雲
- 李樹森,字茂亭(1897-1955), 李樹雲(1903-1982)滄州羅疃莊人,職業武師。李大忠之後代,李貴章之孫,自幼繼承家傳八極拳武術。
- 1920年李樹森與二弟李樹雲到唐山開設武館傳授八極拳,20年代末成立唐山國術館,李樹森任教務主任,更廣泛傳播八極拳。
- 李樹森後到天津洋行第二國術館任教務主任,唐山國術館由二弟李樹雲執掌。由於李樹森功夫精純,很快就享譽津門。天津一報館開設國術館,教師是李的同鄉,同時還有一處也開國術館,天津國術館將李的同鄉一處列為101國術館,另一處列為102國術館。因爭101號發生糾紛,議決比武定勝負。李的同鄉邀李,李見爭者盛氣淩人,遂說:“我先練趟槍,你們先消消氣!”李練畢擲槍於地,眾人見槍已經被李抖劈,眾人服,爭者向李賠禮,時有“李樹森一槍震津門”之逸事流傳至今
- 20年代末成立唐山國術館,李樹森任教務主任,李樹雲任教習,更廣泛傳播八極拳。有一練大槍者,功夫極深,杆子能將對手的胳臂劈折,李樹雲與較,用圈槍破之。
-
-
-
與滄州鹽山八極拳老前輩張孟龍師叔合影
- 李書文(據1999所編著霍氏八極拳譜記載)
- 李書文(1862年至1934年),字同臣,南良村人。八極門代表性人物之一,人稱“神槍李”。武術文獻中記載:“清朝是武術興盛時期,同治年間,河北省滄縣東南鄉的南良鎮,出現了一名八極門中不世高人李書文……”。 由於李書文的武功高深且又精妙,而大槍之術尤爲精絕,闖蕩天津、北京、河北、河南、山東、及東北各省,一生未逢敵手,武術界尊之爲“神槍李”
李書文前輩師承八極第四世黃四海公,是羅疃張克明公的徒孫,關於八極門第五世前輩李書文,是由其關門弟子劉云樵前輩使之所揚名天下,當世人還不知八極和李書文的事蹟之前,是劉前輩創立武壇把八極發揚廣大,劉云樵前輩是八極門里程碑式的人物!可謂是一代宗師!反觀中國大陸在改革開放之後就出現了一批山寨版的李書文先賢的傳人!霍殿閣霍慶雲的傳人在支撐著霍氏八極拳的傳承!
- 霍殿閣(據1999所編著霍氏八極拳譜記載)
- 霍殿閣,字秀亭,出生于河北滄州南皮小集鎮少年時期,曾隨一李姓拳師習飄灑拳。17歲時拜李書文爲師,學練八極拳、六合大槍。經過十二年苦練,技藝日趨成熟。 1928年,潛居在天津日本租界張園的溥儀,對兩個保護自己的日本武士心存芥蒂,又想效仿祖上做個“功夫皇帝”,便提出要請中國武師,日本人要求必須比武招聘。經許蘭州、商衍瀛(清末翰林)二人介紹,霍殿閣、霍慶雲前去應試,隨後聘任霍殿閣爲自己的武術教師,任霍慶雲爲禦前侍衛。 1932年,溥儀來到長春(當時叫新京),做了僞滿州國的傀儡皇帝,霍殿閣隨之到了宮內府任少將武官。並以霍家弟子爲骨幹組成“護軍”,保衛溥儀的安全。 兩年後,瀋陽戳腳翻子名家“鐵胳膊”周馨武(霍殿閣之義兄),也來到長春,投奔霍殿閣,並在三馬路開場收徒,霍殿閣派霍慶雲協助周馨武,專授八極拳,這樣三馬路就成了霍家八極拳的又一個傳播站,霍慶雲從此往來於皇宮內外及三馬路“把式房”,培養了一大批骨幹弟子。 1937年6月27日,護軍中的部分霍家弟子到大同公園(現兒童公園)遊玩,與日軍發生爭執,打傷了一名日本關東軍上校和幾十名日本兵,踢死一條日本軍犬。日本關東軍,極爲惱火,以反滿抗日的罪名,捕殺霍門弟子,整編護軍,霍慶雲被逼到奉天(今瀋陽)故宮避難。霍殿閣本人也被排擠出宮內府,氣皆成疾經多方醫治無效,於1942年初秋因病辭世,時年57歲。
- 霍殿閣弟子衆多〈霍氏八極拳譜記載詳見如下〉
- 霍慶雲
- 霍慶雲字景星(1905-1987),滄州東南小集人。原名霍清雲,後溥儀賜名霍慶雲。霍係清朝末代皇帝愛心覺羅溥儀武師霍殿閣之侄亦是繼子, 霍慶雲8歲隨其叔父霍殿閣,師爺“神槍”李習八極藝。
- 1927年隨師霍殿閣赴張園打敗溥儀日本保鏢,霍慶雲、高香亭、劉子鳴、邊廷傑、魏鴻濱、劉金山擔任溥儀護衛。1931年底隨溥儀到東北,繼續當僞滿皇帝溥儀貼身護衛直至1945年溥儀被蘇軍俘虜。
- 霍慶雲一生弟子衆多,其中馬德山曾赴日本,獲搏擊冠軍;袁慶春是吉林省武術隊教練,全國武協委員;長子霍文伯技藝純精,60年代中期後,承父業,執掌三馬路武館;次子霍文學練功專恒文武並舉;其他弟子有苑光明、于江田、顧才、唐志、翟學祿、李清新、李長深、楊樹林、趙致中、席修君等。孫輩的霍金鈴、霍金勝、霍金鋒、方平、宋國棟、李儒方、趙文革等得過其親自點撥,功夫純正,亦同輩八極拳弟子中的佼佼者。
- 霍慶雲先生隨溥儀赴東北,傳八極拳于東北,在中國武術史上卻佔有重要地位。90年代中期,部分霍傳八極拳門人,爲霍殿閣、霍慶雲二位宗師在滄州小集樹碑立傳,以紀念其功德。霍慶雲先生一生致力八極拳研究、傳播,是繼其師霍殿閣之後羅疃八極拳在東北的主要傳播者,載人中國武術史冊!霍慶雲先生的事迹參考《滄州武術志》、《南皮縣誌》《霍氏八極拳譜》等 。